close

  柴靜美國產子,被諷說一套做一套,媒體取標題“央視名嘴柴靜美國產女引熱議”。時間倒回一年前,柴靜出版了《看見》,在新書發佈會上被十幾個男閨密簇擁的照片瘋狂流傳,某種微妙的情緒被點燃馬爾地夫,從挖她的情史到爭議她的工作方式,她一夜之間從最討喜的人變成了最討厭的人。當人們議論柴靜的時候,對象是柴靜,還是某個臆想中的目標?忘掉立場,往後退一步,柴靜所引發的爭議,恰恰是審視輿論和民意的一個絕佳觀測點。
  【柴式私人定製】《看見》固然是一本不錯的記者工作記錄,但是其超高銷售量已經遠遠超過內容本身所能承載的影響力。真正帶動銷售的品牌是“柴靜”。在柴靜身上,複雜地寄托了三類人群的理想和情感:“公知”、“網絡愛國者”和雞湯女性。央視記者身份、新聞調查的內容和氣質,柴靜的行文處事甚至是著裝風格,所能引起的聯想恰恰戳中了輿論的熱點,完全可以“畫褐藻糖膠”一個“他們眼中的柴靜”……
  ◎從高雄二手餐飲設備全民女神到全民公敵
  重新回顧一下因柴靜引發過的口水戰:情史被質疑“當小三”;業務上被懷疑“沒有實際能力”、“太愛現”;美國生子是“不愛國”,“說一套做一套”。除了閭丘露薇關於記者工作方式的探討外,其他的批評意見都有一定程度的情緒成分。不管是不是混飯局、男性朋友多、過往情史……都是私事。記者的採訪方式可以討論,但陰謀論地斷言她是“製片人的發聲器”則太沒有真憑實據。至於美國生子是“說一套做一套”就更奇怪,柴靜曾經說過哪一套呢?有錢人去美國生子早已是普遍現象,雜誌出專題、網上有教程、電影里也拍過,值得討論的是為什麼有此一景,而不是指責某人的個人選擇。八卦是大眾的消遣,以柴靜為素材的八卦卻無一例外地變成了惡意誅心。和神化柴靜一樣,“去神化”柴靜的言論同樣是抗癌食物有哪些廉價粗暴、缺乏常識。原本被柴靜“戳心戳肝”的受眾轉換成她的批評者,其實順理成章。造神或潑糞,都是一種極端的情緒出口,敘述目標並非柴靜,而是自身的訴求:央視記者怎麼可以在美國生孩子?“淡淡”的女子怎麼可以陷入第三者傳聞……這種情緒,反覆強調的都是自己認可的狹隘價值。復讀機式的攻擊背後,是當代人無限上火的情緒和少得可憐的表達能力。柴靜到底是怎樣一個人,這件事真的與每個人相關嗎?不。但借評價她來呼號,卻是最簡便、最過癮的路徑。這種潑糞式的反造神運動里,還有一種對她“不玩游戲”的不滿。柴靜沒有開微博,博客上只寫工作心得,無論網上如何腥風血雨,她不澄清也不參與,接受採訪時的口徑是:“(我小時候就想)當我長大的時候要保護自己的私生活,如果你們想從我這兒得到什麼,希望你們也能夠學習到這點。”幾天之後,她就被娛記偷拍了,像給她的一場教訓。
  ◎SD記憶卡柴靜被攻擊不可避免
  柴靜本人的確不是一個受記者歡迎的採訪對象。在某雜誌的一篇人物採訪稿中,記者“高級黑”式地記錄道:她在4個小時的採訪里說了將近十個名人的名言,經常說出桎梏、湍急這樣的詞彙。當下的新聞報道喜歡的是細節的趣味、背後的故事,更直接一點說是隱私和生猛語錄。而柴靜卻執著於用“高大上”的詞彙展現自己的工作經驗和人生感悟。不受記者歡迎意味著不受讀者歡迎——你這樣表現自己,太淡而無味了。她節制的表達、滿口的道理和時代話語格格不入,例如否認“央視最窮主持人”時,她不說自己到底有沒有不動產、有多少,讓圍觀的人急得跳腳卻無可奈何。有一種邏輯是,“公眾人物既然從名聲中獲得了好處,就需要犧牲部分隱私作為代價”。這種邏輯進化一下,就成為對柴靜不分享隱私的憤憤:柴靜的書賣得這麼好,粉絲這麼多,她怎麼可以置身於八卦法則之外?用最通俗的網絡句式來說就是:你這是在裝,你知道嗎?人們習慣了全社會都參與同一場口水戰,習慣了看到名人有計劃地公開私生活,熱衷於給勇於自黑的名人點贊,讓這個滾出某某圈,讓那個上頭條,這生殺大權簡直翻雲覆雨。就連王石都乖乖被拖進娛樂版,柴靜再想保護隱私,也無法被這樣的輿論氛圍豁免。成熟的公關人員甚至對被黑成渣的柴靜抱有同情,從他們的專業角度來看,自黑或者分享隱私柴靜都不做,被攻擊便不可避免。
  ◎把柴靜還給柴靜
  柴靜不是第一個被輿論反轉的公眾人物。在她之前,韓寒一夜之間就遭遇了“倒韓運動”。現在,曾經被視作“業界良心”的崔永元因為轉基因話題被轉基因支持者們嘲笑為“村通網”(意為剛剛上網而對陳舊網絡謠言深信不疑)。理想的輿論環境應該不造神,同時能從人性的角度理解每個人,但現實是樹立偶像和驅逐偶像在不斷交替上演。在這裡來一句“都是社會的錯”,便可以為本文收尾。但在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,筆者沒有任何的智力或道德上的優越感。筆者知道自己也不可避免地是“大多數”中的一分子,在一個信息飽和得“噎死”人的時代無所適從又游刃有餘,情不自禁地就用短平快的微博來瞭解他人,輕而易舉地把不滿和情緒帶到新聞中,我們如此武斷,但是我們如此不介意自己的武斷,一切都會過去,只要下一個高潮話題來臨。當一條新聞可以被消費和泄恨的時候,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樂,我和你都體會過。公眾人物們也應該知道,成名可能源自一個表情、一個姿態、一句話、一段視頻,傳播得如此高效率,“被黑”也會循著同樣的路徑和速度完成。不考量自己在被美化時占了的便宜,只在受害時抱怨自己不能被公眾完整透徹地理解,讓控訴也少了幾分力量。把柴靜還給柴靜。把她的隱私和個人選擇還給她,也把強加給她的解讀和光環除下。理想不應由造神完成,去魅也不應由潑糞完成。“一碼歸一碼”本是文明社會的基本準則,很可惜,大家都沒有徹底做到。據時代周報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李鵬勛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柴靜 在“被造神”與“被潑糞”之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p66qpoe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